花了一點時間蓋了道路,不過畢竟沒做過,所以細節的地方先不太苛求,先求有。
然後筆記一下幾個重點:
SDF Res :馬路邊緣的像素,就是馬路邊緣跟地形接合的貼圖,如果解析度越高,細節就越精細
heightBlendMode : 地形與馬路接合時要依據什麼決定接合的位置(選項有複寫、最高、最低、混合)
Width : 馬路邊緣的距離
Smoothness : 馬路邊緣與地形相交接處的平滑度
trench : Spline 路徑在地形上的高度偏移值
如果遇到馬路被地形穿透
像是
可以透過去修改 Trench 的數值去將地面露出的部分修正
使用上感覺就是馬路的 Y 軸的調整會比較需要花時間,像是這樣的
在鋪設道路時,這三個參數會互相影響道路與地形的銜接效果:
SDF Res(距離場解析度)
負責決定道路邊緣的細節精細度,解析度越高,邊緣與地形的接合越精確,但高解析會增加計算時間與顯存占用
Width(邊緣寬度)
控制道路與地形接合的影響範圍,寬度大,過渡範圍廣,接合看起來更自然,寬度太小,會出現明顯的邊界線
Smoothness(邊緣平滑度)
控制寬度範圍內的高度過渡曲線,平滑度高 → 高低落差過渡柔和,減少突兀感,平滑度低 → 過渡更陡,可能有明顯的「斷層」感
有時候馬路會遇到這種銜接上的斷層,這個時候只要啟用 該路段的 Allow Roll 就可以將此問題輕鬆的移除
接著就是開始放一些 BOX來測試,然後微調道路